《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初步探讨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个专业课程中,将德育渗透、贯穿所有的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2]。在我国,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高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精湛的医术,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本文就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教育过程的初步探讨如下: 一、《诊断学》的特点 《诊断学》是连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运用的“桥梁课”,是及时、有效救治病人的基础。该课程通过症状学、体格检查及物理诊断的学习,培养医学生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判读的临床思维,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该课程以患者为主体,在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操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目标 1.培养医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充分认识医者的责任,时刻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医生的职业事关生死,责任重大,所以医生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在接诊患者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阅读辅助检查,对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2.树立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注重践行“医德至尚”的理念,培养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医学生应重视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能够加强依法行医的观念。医学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在法律范围之内行使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如果超越法律行使就是谋财害命、故意犯罪。 3.挖掘医学人文素材,加强沟通交流。通过讨论、解读医疗纠纷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共情心”,加强其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 4.敬畏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尊重和敬畏,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有限与宝贵;对“死亡”能够直面、正视和理解。 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和二分性。对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症状相似疾病的诊断,一定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避免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切不可武断、盲从。对合理用药的选择,要坚持辩证统一,既要避免过度治疗,也不可夸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事件,从而能做出对患者最有利的选择。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作为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健康中国梦”,加强爱国主义情怀。社会层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缺医少药,到现在的名医良药,70年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为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层面:强化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3.树立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鼓励同学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同时,也要有法律意识,有“红线”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将来成为一名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合格医生。 4.加强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深刻领悟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不可否认,当前的“医患关系”并非一团和气,医生和患者间存在着相互不理解,相互不体谅的情况。诊断学讲究医患沟通,只有充分了解患者,才能做出正确的疾病诊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使其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加强其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加强其沟通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方法 1.在诊断学授课中合理引入“SP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和“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且都非常适合“诊断学”课程。这两种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将两种教学方法引入该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使其沟通能力显著增强,也能使其充分认识医者的责任。 2.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材之中。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及对典型案例的选择,将现实生活中的思政资源融入其中。深化同学对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理解和认知,并与学生一起对相关的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个人修养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和思考。 3.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从而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综上所述,《诊断学》从课程特点及思政教育的目标出发,深入挖掘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课程教学中,加强“低灌注”教育,注入“精神疫苗”,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素养及爱国情怀。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赵臣,侯毅鞠,袁忠海,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8):82-8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个专业课程中,将德育渗透、贯穿所有的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2]。在我国,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高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精湛的医术,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本文就五年制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教育过程的初步探讨如下:一、《诊断学》的特点《诊断学》是连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运用的“桥梁课”,是及时、有效救治病人的基础。该课程通过症状学、体格检查及物理诊断的学习,培养医学生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判读的临床思维,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该课程以患者为主体,在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操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目标1.培养医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充分认识医者的责任,时刻铭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医生的职业事关生死,责任重大,所以医生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在接诊患者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阅读辅助检查,对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漏诊。2.树立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注重践行“医德至尚”的理念,培养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医学生应重视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能够加强依法行医的观念。医学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在法律范围之内行使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如果超越法律行使就是谋财害命、故意犯罪。3.挖掘医学人文素材,加强沟通交流。通过讨论、解读医疗纠纷案例,让学生深刻领悟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共情心”,加强其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4.敬畏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尊重和敬畏,热爱生活、感悟生命的有限与宝贵;对“死亡”能够直面、正视和理解。三、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和二分性。对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症状相似疾病的诊断,一定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避免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切不可武断、盲从。对合理用药的选择,要坚持辩证统一,既要避免过度治疗,也不可夸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事件,从而能做出对患者最有利的选择。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作为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健康中国梦”,加强爱国主义情怀。社会层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缺医少药,到现在的名医良药,70年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为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层面:强化奉献精神,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3.树立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鼓励同学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同时,也要有法律意识,有“红线”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将来成为一名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合格医生。4.加强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深刻领悟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不可否认,当前的“医患关系”并非一团和气,医生和患者间存在着相互不理解,相互不体谅的情况。诊断学讲究医患沟通,只有充分了解患者,才能做出正确的疾病诊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使其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加强其人文关怀和仁爱教育,加强其沟通能力的培养。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方法1.在诊断学授课中合理引入“SP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和“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且都非常适合“诊断学”课程。这两种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将两种教学方法引入该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共情心”,使其沟通能力显著增强,也能使其充分认识医者的责任。2.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材之中。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及对典型案例的选择,将现实生活中的思政资源融入其中。深化同学对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理解和认知,并与学生一起对相关的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个人修养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和思考。3.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从而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综上所述,《诊断学》从课程特点及思政教育的目标出发,深入挖掘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课程教学中,加强“低灌注”教育,注入“精神疫苗”,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素养及爱国情怀。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2]赵臣,侯毅鞠,袁忠海,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8):82-83.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zdxllys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9557.shtml


上一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 旅游论文_身体现象学视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生成与意义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